首页   ·   简介   ·   我院简介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类脑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6月,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脑科学与类脑前沿交叉研究机构之一。旨在面向脑与类脑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复旦大学数学、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优势,凝聚国内外科研实力,组建交叉研究团队,开展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生物学、计算精神病学、人工智能算法、类脑智能技术与转化等前沿基础和应用研究,建成世界一流的脑与类脑前沿研究和科技创新机构。


国际化跨学科多层次人才团队

研究院拥有一支学养深厚、视野开阔的跨学科国际化研究团队,其中教授、研究员21名,包括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等顶尖大师8名、国家、省部级各类高层次人才10余名;近年来,从剑桥大学、耶鲁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引进了一大批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海外青年研究人员,形成了学科交叉特色明显、人才梯队日趋合理的人才发展良好格局。同时,研究院聘有一支技术过硬、爱岗敬业的科研助理、专任研究员、工程技术人员等各类教学科研辅助人员40多名。2018年以来,我院有11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学科学家、全球前2%神经科学领域顶尖科学家、中国高被引学者以及洪堡研究奖等荣誉,正在成长为国内外脑与类脑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脑与类脑体系化前沿研究单元

研究院下设认知神经科学中心、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中心、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类脑智能人机交互研究中心、类脑智能转化与合作中心等多个中心。建有“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111创新引智基地、“上海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平台。


全球顶尖大科学仪器设备平台

研究院拥有脑与类脑前沿研究设备200多台套,价值超过2亿。其中,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是亚洲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脑成像平台之一,配备5台涵盖从小动物到人体全套磁共振成像设备系统、多台近红外光、脑电、脑磁图等实时脑功能监测系统,以及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超声脑刺激等脑调控系统。认知神经科学平台拥有光学脑成像设备及认知行为解析设备,包括HyperScope双光子序列断层成像平台、双光子钙成像平台等设施。同时,研究院在建高性能计算平台,包括大规模异构计算单元,200Gb高速网络系统和大容量并行分布式文件系统和600张GPU计算单元,整个系统将构建10PB以上大规模存储,可满足类脑应用对数据存储和分析的需要。


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任务

研究院不断加强科研创新战略性、前瞻性布局,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科研创新能级和科研成果质量不断提升。建院以来,研究院团队在Nature系列、Science系列、JAMA Psychiatry、PNAS、Brain、Molecular Psychiatry等顶级科研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国际高水平论文70余篇,累计承担参与纵向科研任务72项,立项经费达10亿元;横向科研项目35项,立项经费超9500万元。团队牵头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为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网络单位,正在承接国家和上海市脑与类脑相关重大研究计划的战略研究和任务组织。


全球前沿研究合作伙伴网络

研究院积极推动类脑智能跨学科国际化合作研究,领衔开展一系列高水平国际合作。与悉尼大学签订校际合作协议,联合成立脑与智能科学联盟(BISA);与剑桥大学在认知神经科学、类脑智能等领域签订校级合作备忘录,并推动筹建“上海-剑桥脑健康研究院”;与牛津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在临床神经科学和计算神经科学领域进一步加深合作;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建“复旦-KCL群体神经科学中心”等。


智能领域产学研重大示范应用

围绕智能电网、智慧物流、自动驾驶等重大社会经济民生领域,与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等龙头企业合作,推动了一批产学研项目的落地。2020年,与一汽(南京)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聚焦 “AI大数据”与“AI自动驾驶”,未来将实现中国首个纯视觉L4级自动驾驶车队产业化落地。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跨学科人才培养

研究院依托复旦大学多学科教育资源,开展交叉学科育人,构建国际化的“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方向硕士生、博士生研究生培养体系。截至2021年年底,研究院在读研究生185名(含直博生84名,三年制博士生43名,工程博士5名,硕士生53名,其中硕博连读3名,港澳台留学生1人)。截至2021年6月份,累计毕业研究生10人,其中1人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3人获学校优秀毕业生,3人在哈佛大学等一流名校中担任博士后研究员,1人获评中国优秀创新创业家,另有3人在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知名头部企业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