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聘   ·   博士后   ·   正文

复旦类脑研究院全球招聘博士后 | 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

发布时间:2019-03-29浏览量:714

招聘岗位

博士后(两年)


研究方向

磁共振成像序列设计、线圈设计、图像重建、图像处理、脑影像数据处理分析等


应聘条件

1、在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获得或近期即将获得生物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神经影像等相关领域博士学位,以及从其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出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得博士学位5年以内者优先考虑;

2、具有磁共振成像序列设计、线圈设计、图像重建、图像处理、脑影像数据处理分析等相关经验;

3、近年至少在相关专业SCI期刊发表1-2篇第一作者论文;

4、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5、年龄35岁以下者优先考虑。


薪酬待遇

1、参照复旦大学有关博士后的规定提供优厚待遇、岗位津贴和绩效;

2、协助申请廉租型博士后公寓或租房补贴;

3、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以及国外培训与学术访问的机会;


应聘材料及联系方式

请申请者将个人简历、代表性论文全文、研究工作经历和至少两位推荐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发至:zic@fudan.edu.cn, 邮件主题栏内请注明“应聘博士后”


导师基本信息


胡小平教授,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名誉主任。胡教授在过去的40年里一直致力于核磁共振成像的发展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共发表及合作发表了275篇同行评议的期刊文章,论文引用次数多达2万多次(h-index:77)。作为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方向早期的先行者之一,胡教授在这一领域作出了很多具有广泛性和开拓性的贡献。他最近的兴趣之一是发展用于帕金森病症诊断和早期检测的MRI生物标志物。


张笑良教授,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名誉主任。他的研究方向为线圈设计、高场磁共振成像、快速成像等;生物医学应用的超高场磁共振(MR)技术研发,快速MR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中的计算电磁学,基于并形成像和压缩传感的快速成像方法,射频传输接收阵列和超高磁场系统,植入式医疗设备、及介入血管磁共振成像。



林庆波,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台湾阳明大学教授、高龄研究中心副主任、转译影像中心主任。并任脑连接期刊副主编、前沿脑影像方法期刊副主编、Plos One 期刊编辑群。专长为磁共振物理学,长期致力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研发及人脑神经网络体(Brain Connectome)研究,并长年应用于人脑神经与精神疾病的神经网络连接组研究。近年更协助脑外科术前导引,协助脑功能精准定位与保护技术研发。



王鹤,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执行主任。从2002年开始从事磁共振技术方面的研发和应用,其学术背景是磁共振物理,擅长磁共振序列研发和图像重建及后处理。曾经在GE和Philipa研究院工作8年,从事磁共振成像科研工作,是《J Magn Reson Imaging》、《Front Neurosci》、《Front Neurol》和《BMEOL》等杂志的审稿人。从事的课题包括多b值弥散成像、多激发高清弥散、磁敏感成像、微血管成像、肿瘤灌注定量和磁共振弹力成像等。目前的科研兴趣包括磁共振成像方法与重建、肿瘤影像学、影像组学、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诊断软件等。



罗畯义,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2012年台湾阳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暨放射科学系博士毕业,并于2012-2013年至剑桥大学担任参访研究员。博士期间获得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学术论文奖。专长为磁共振脑结构影像、脑功能影像、复杂脑网络等方法分析,致力于探讨大脑连结于老龄化与神经精神疾病研究。利用多模式影像技术整合大脑结构与功能连结,以找寻显着之生物影像标记为目标,以作为预防、评估及治疗依据。


张孝勇,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及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2007年获得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和美国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从事6年博士后研究工作,曾获“埃默里大学青年研究员”提名奖、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年度Cum Laude Merit奖及MRM年度亮点报道等奖励。目前是《NeuroImage》、《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等杂志的审稿人。研究方向包括:代谢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分子影像。主要采用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波谱成像(MRSI)、及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先进技术,结合分子影像的研究手段,借助类脑人工智能(AI)的最新方法探索脑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